三尺講臺系國運。
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使命,學習弘揚黃大年同誌等優秀教師的高尚精神,當好新時代的“大先生”🧑🏻🍼,滬上一批高校教師團隊潛心育人🕍,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慶即將來臨。讓我們走近滬上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目睹他們的風采,從他們的愛國之情、強國之誌🥜、報國之行中汲取力量,引導更多青年學子向身邊的榜樣學習,樹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主動將個人奮鬥與國家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復旦大學病原生物學系醫學微生物學教師團隊
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與新發突發傳染病持續作戰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醫學微生物學教師團隊在聞玉梅院士帶領下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將勇挑科研重任與上好每一堂課相結合,將提高教師自我修養與對學生言傳身教相結合✹。
團隊堅守P3實驗室17年,圍繞持續性感染及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核心問題,從乙肝🤷♀️、SARS♙🧑🏻🎤、禽流感到新冠,潛心研究、集中攻堅🫃🏿,取得了系列突破💂♀️,培養了一代代青年人才🌋🍓。新冠疫情以來🌱,團隊僅用3天分離上海首株SARS-CoV-2,發布全球首份新冠抗體報告,聯合開發新冠DNA疫苗等,開發出新藥篩選平臺🍁,並為國內各單位提供支撐。同時團隊把新冠研究最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引入科普宣傳,把科研、育人👶🏼、社會服務有機統一。
上海交通大學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教師團隊
新時代“老人與海”,讓洱海重現一泓清泉
上海交通大學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教師團隊負責人孔海南,是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國家水體汙染控製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作為水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孔海南帶領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控源截汙與生態修復等成套技術⚛️,為控製與治理洱海流域水汙染,以及遏製全國性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水生態環境惡化提供了科技支撐,該成果已被全國人大環資委在人民日報公開稱為“全國湖泊治理的生態樣本”🌋。
2018年1月,孔海南帶領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19年11月,為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和青年學子投入到洱海保護中,孔海南捐出積蓄200萬元人民幣,發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教師團隊
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家重大工程安全保駕護航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國強教授帶領團隊,心懷“國之大者”,長期致力於建築鋼結構抗震、抗火和抗爆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始終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傾力培育國家棟梁之才,面向國家重大建設需求開展創新研究,並推動科研成果在實際工程中的轉化應用,為國家重大工程安全保駕護航。
團隊中的教授🐫、副教授長期堅持為本科生授課,擔任班主任,並堅持每年帶教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指導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團隊還及時將自主研發的最新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團隊主持的教學研究成果獲多項國家級和上海市級教學成果重要獎項。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教師團隊
創生“五個一”,形成具有“中國經驗”的教育學派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學校轉型性變革實踐研究為基石,以理論與實踐雙向構建為特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學為目標而創建的教育學派。
自1994年起,團隊在創始人葉瀾教授和長江學者李政濤教授的帶領下⛹🏻♂️,以“信念堅定,目標清晰🙅🏽;敢於突破🙇🏽♂️,腳踏實地;自主選擇🧑🏿🦳,分工合作💂🏿♀️;自我超越,相互學習;成事成人🦸♂️,共同發展”為團隊精神,持續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創生了一套教育理論😗、一批轉型學校、一條變革之路、一種研究機製和一支研究隊伍,形成了具有典範意義的學校變革的“中國經驗”。該團隊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唯一來自教育學的教師研究團隊。
上海財經大學工商管理教師團隊
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新製度會計與財務學科
上海財經大學工商管理教師團隊始終致力於創建“在全球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和鮮明中國特色的新製度會計與財務學科”。他們是淡泊名利的師者🧛,也是科學研究的達人;他們是教書育人的典範👵🏿,也是齊家治國的學者🧒🏻1️⃣。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是他們堅守的初心使命;“慎思明辨⚜️、敢為人先”是他們尊崇的學術精神🧖🏻♂️; “厚道之德💁♂️,家國擔當”是他們不變的育人理念🚭, “厚植中國,面向國際”是他們秉持的研究範式。
自2017年團隊成立以來,成員共榮獲校級及以上表彰38次(含個人及集體),立項課題45項(其中省部級以上課題24項)🔸🌛。2020年🤜🏽,團隊入選上海市“為人👼🏼🐦🔥、為師、為學”先進宣傳典型。
華東理工大學工科化學系列課程創新教育教師團隊
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矢誌傳承育人初心
華東理工大學工科化學系列課程創新教育教師團隊由9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組成🪪🔅,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均來自教學第一線,每人每年平均完成約130學時的本科課堂教學任務。
自2018年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以來,團隊在劉洪來教授的帶領下充分發揮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從教材教參編寫到本科教學一線🫢,從科研項目攻關到創新實驗實踐,從青年教師培養到服務國家戰略🦔,積極踐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崇高使命🥔。目前,團隊共擁有3門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門上海市慕課課程,建設了國家級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化學化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
潛心“高材”,作育“人材”堅持“做接地氣的科研”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現有教師30余人👩👩👦👦👃🏻,是一支學科背景交叉、集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為一體的創新團隊,負責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
團隊堅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長”,形成學位導師、學院年長教師和企業導師“111”青年教師幫帶模式,打造“博導班主任”育人品牌👇🏻👩🏿🦰,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堅持“做接地氣的科研”,專註有機🔽、無機雜化功能材料與高技術纖維材料研究,近年來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30余項🤙🏿,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等10余項🙋🏽♀️4️⃣,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上海大學“無人艇”教師團隊
新時代“精衛填海”“無人艇”馳騁海洋
上海大學“無人艇”教師團隊是一支“70後”支撐♣️、 “80後”領銜、 “90後”一線負責的人才梯隊👨🏻🏫,常年奮戰在我國海洋一線🌼,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首屆獲得者,獲得上海市“勞模集體”🧑🏼💼、市“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精海人🖖🏽。
團隊圍繞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需求,十年間研製了10余種精海系列無人艇🙅🏽♀️,並研製了系列部組件,搭載在雪龍號、海巡船等,在東海、黃海、南海、南極執行大量任務。 “精海”系列無人艇為我國海洋無人艇譜系發展、極地戰略及應急探測等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獎項💡。
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國際履約教師團隊
在國際遠洋履約舞臺上展示氣魄擔當
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國際履約教師團隊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維護海洋權益放在心頭👨🏿🚒,把大國責任扛在肩上🙊,在國際遠洋履約舞臺上展示氣魄擔當。
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以來😪,團隊研製中國遠洋漁業企業履約評估機製並得到正式實施;提出實施中國自主休漁的建議🟫,使中國邁出公海自主休漁的第一步🤾🏽♂️;發布魷魚漁情評估報告🏗,積極參與編寫《中國遠洋漁業履約白皮書(2020)》;開設《新時代海洋強國論》▪️,覆蓋學生近800名;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磋商與履約談判326人次,向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提交國家報告、研究報告等120份,向國家有關部委提交決策咨詢報告52份,充分彰顯了遠洋漁業的智庫作用💂🏿♂️。
意昂2平台光學工程教師團隊
解決“卡脖子”難題🃏,“追光者”做科研育人才
意昂2平台光學工程教師團隊自入選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以來,目前成員已達120名(青年教師73名)💪🏿,其中國家級人才21人次、省部級人才44人次🍲,高級職稱65名🕴🏻。團隊承接國家級課題100余項🧶、發表高水平前沿論文500余篇;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示範單位,獲評上海市教學成果獎1項。
團隊建設以“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教育部“雙萬計劃”專業、 “莊松林院士課程思政示範團隊”和“榮譽課程”為核心的本科專業榮譽學位培養體系,以及“點面結合👨🏻🌾、科教協同👩🔧😌、雙向循環”的科研及成果轉化反哺教學的機製。4年來培養了1200余名工程創新拔尖人才。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科學教師團隊
在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道路上書寫華章
由上海體育學院校長陳佩傑教授,長江學者劉宇🕵🏻♀️、周成林教授等領銜的運動健康科學教師團隊,作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建設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道路上書寫華章🎦🧔♀️。多位教師榮獲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團隊教師多人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項目課題,帶領學生深入北京冬奧場館一線,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中國競技參賽實力😷,高質量承擔國家興奮劑檢測上海實驗室籌建任務。
團隊首創推出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指標體系,在國內率先推出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打造了國際主流評價體系認可的運動健康科學學術頂級刊物。
上海中醫藥大學“骨健康服務”教師團隊
守護骨健康🍄,創新培養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上海中醫藥大學“骨健康服務”教師團隊以中醫藥事業“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發展為方向,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健康中國戰略為使命🤣。團隊發揮國家教育部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優勢,潛心探索骨退行性疾病新的致病機製和發病規律,不斷提高中醫藥骨健康服務水平和國際知名度,先後榮獲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首創“健康直通車”進社區服務模式,開展“中醫藥健康精準扶貧”服務,研究成果吸引30多個國家和地區患者就診🚗,已在2600余家醫院和社區推廣應用🧑🏽🚒,惠及3000多萬慢性病患者。
團隊在傳承實踐中摸索建立了“科教融合🏟、協同創新、傳承發展”的新時代中醫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十分註重課程思政建設🐦⬛,開發黨史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等系列示範課程💀。
來源:文匯報
原文鏈接:http://dzb.whb.cn/2021-09-30/10/detail-73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