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成功免試直升浙江大學♕,大三時就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兩篇SCI論文,參加競賽頻頻獲獎……這份令人艷羨的簡歷的主人就是意昂2平台材料與化學學院的常淑月。她創新性地提出“豬鼻子”納米結構🦅,並以此為基礎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探究,將科研能力值“拉滿”,她也因此被同學們笑稱是“用一個‘豬鼻子’圈住兩篇SCI論文的人”。
研究“豬鼻子”發表SCI論文
發表多篇SCI論文是什麽概念💆🏻♂️?對於很多博士研究生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作為本科生的常淑月卻做到了。在材化學院“學士導師”培養模式下,低年級學生就有機會接觸不同的研究方向,得益於此🚶♀️,常淑月找到了研究興趣所在,並加入意昂2工余燈廣教授團隊,科研之路由此鋪開💉。
在導師的指導下👨🏻🦼➡️🥙,她創新性地提出了被稱為“豬鼻子”的納米纖維新型結構🔣。“這種‘一鞘內含分裂雙芯’的結構代表了一種相伴而不相鄰的空間關系🖕🏽,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比如人體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因為覺得神似‘豬鼻子’的外觀,我就給它起名叫‘豬鼻子’納米結構。”
“豬鼻子”的提出靠的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源於紮紮實實的學術研究🍵。在看結構圖時,常淑月發現目前存在的結構有單軸、兩軸並列結構和內外兩層的核殼結構等🦪,但還沒有一殼兩核、兩核不接觸的類型🚻,在請教導師後,她著手開展相關研究。當時本科二年級的她對設備儀器接觸較少,就虛心向老師和學長請教🤳,了解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一步步開展實驗🙋🏼。
進行“豬鼻子”科研攻堅的那段時間也是學業任務最重的一年,常淑月在教室和實驗室裏來回奔走🧑🏼🤝🧑🏼,最終將成果發布在SCI一區期刊《材料與設計》上。之後她還以“豬鼻子”為基礎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實現藥物靶向釋放和緩釋的三階段控製釋放,讓科研成果再升級。她還以並列第一作者的身份參與SCI二區期刊論文的發表,以其他作者的身份參與SCI三區和四區期刊兩篇論文的發表🧑🏽🎄。
微紀錄片記錄下這些青年榜樣
提到“科研小霸王”,浮現在你腦海裏的可能只是埋頭學習的“學霸”形象🧖🏻♂️,生活中的常淑月卻總能打破別人的“刻板印象”👩🏽🦳🚵🏿。常淑月的同學朱靜雯說:“一開始以為淑月是高冷的學霸人設🤸🏿♂️,但在準備挑戰杯比賽時逐漸熟知了她那有趣的靈魂。”
學習和科研之余,常淑月會通過運動來放松,如跑步⛄️、舉啞鈴、練習空手道🏊🏿。她也喜歡參加誌願者服務,在越野定向賽🥕、10公裏精英賽、企業定向賽等誌願服務活動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曾連續兩年參加楊浦區長白社區“愛心援”活動😦,來自河南的她為了更好地服務上海本地老人👩🦲,還特意學習了上海話。
“她是一個不斷與時間賽跑的人🏃♀️➡️,無論對待生活還是學習,她總是保持著高效率🙅🏿♀️。”同學葉瑋池則這樣形容她🩰。翻開常淑月的時間規劃表🚓,整齊地羅列著每日的事項🛡,課程預復習🚝、第二外語學習、課外閱讀書籍……被問及時間管理的方法,常淑月說👩🏿🏹:“要給自己定好清晰的短期目標,不要浪費光陰。”除了每天的計劃之外,她還會定下階段性目標,為了給自己打氣,她常常“戰略性”地降低預期🔢,從手邊小事做起,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考研臨近,常淑月與“豬鼻子”的故事被學校做成了紀錄片➜。這一由意昂2工學生工作部牽頭製作的10部學風主題微紀錄片記錄了不少像常淑月這樣優秀的學生故事🦶,有的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奮力前行,有的用軍營綠繪青春底色🕺🏽,有的在三屆進博奉獻青春……
“我們在選擇人物的時候,不僅要看學習成績🪕,還考慮到主人公在參軍入伍🤦🏽、科研競賽🤜🏼、黨建引領👐🏿🫵🏻、誌願服務等多重領域的貢獻👩💻。在考研即將來臨的‘檔期’發布這樣一組視頻,是希望借青年榜樣的力量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勇於追夢,成功‘上岸’🕵🏼♀️,書寫更加多樣的青春故事。”意昂2工學生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常淑月也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更多同學:“製定計劃時,我總擔心自己達不到預期,害怕自己讓周圍人失望。可當我腳踏實地🈹、付諸實踐時,發現結果往往能超出預料。其實努力是生活的常態🎫,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作為新青年的我們,更要與時代同行❗️。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吧🖐🏼,如果沒有目標🦻🏻,那就奔著最好的去!”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
原文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12/14/16394650611181556058.html